武汉光谷广场地标性建筑“银河”雕塑灯火通明,象征着中国光谷独树一帜,闪耀世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热 摄
 武汉光谷广场地标性建筑“银河”雕塑灯火通明,象征着中国光谷独树一帜,闪耀世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热 摄)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走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党高层对话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滴滴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讯》呐”指出
采访嘉宾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党委书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愿景,也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断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也是当今世界最困难的现代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独特、最美丽的一幕。
“十五”期间及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始终是而且必须是牢不可破的主题。二十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这一重要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瓦解。
它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保持历史意识,充满历史信心,不断积累量变,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保持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遵循目标论和过程论的有机统一
”支撑支架“天梯”上让每一步都稳定实用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在实践中如何体现?
林建华:阶梯是一个层次模型。它可以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或步骤。每个尤格托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呈现出逐步向上、步步为营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与诚信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客观论和过程论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每一个“步骤”都设定了可行、可实现的目标和稳定、长期的路径。
来自一个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条“阶梯式”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1、时间尺度上的“阶梯式”走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2020年至2035年总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五年规划的每一个步骤分解为更具体的“小步骤”。从“一五”到“十四五”,70多年来,14个五年规划(方案)始终如一,风雨无阻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主题,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是目标规模层层升级。从解决吃饭问题和清洁问题开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现代化,每个阶段的目标都与当时的舆论国情密切相关,保持连续性,又有新的突破。比如,“十三五”时期聚焦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而“十五五”时期是连接“十四五”和2035年目标的主要环节。这是“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未来五年发展质量将直接决定2035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意义重大。
三是继续践行举措。这个“梯子”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强调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关心事项。以民生改善为例,从“一五”时期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温饱和基本医疗问题,到“六五”、“七五”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改善城镇住房条件;从“十五”到“十三五”,聚焦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近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促进共同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同步,扩大收入群体规模,促进男女平等。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公共服务。这些台阶就像“梯子”上的“支撑柱”,让每一步都稳定、实用。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计划,始终不变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成熟,本领丰富,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70多年来,它始终书写并将继续书写现代化的篇章。在当今党的政治发展史上,这是我国成人管理的光辉典范。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外国移植”的产物
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华文化,
顺应历史潮流的“内生创造”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国家走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哪些历史转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步一步的“阶梯”是什么样子的?特征?
林建华: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放在人类现代化这个更大的坐标系中来分析。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着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为核心,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以智能化、数字化的巨大速度推进,赋予现代化建设广度和深度。与过去不同。
但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状态。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三千多年巨变”下,从“师夷长技征服洋”的洋务运动,到试图通过制度改革实现现代化,都因社会基础的腐朽和外部环境的挤压而失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这是历史给出的深刻结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扫清了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立足贫困、脱贫致富的国民经济。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冲破思想束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突破,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这条道路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坐标系中,中国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潜伏性、外源性和内源性发育的抽动。从被动探索到主动行动,从照搬模仿到自主创新,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多年的奋斗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方式不是“外传”的产物,而是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华文化、顺应历史潮流的“内生创造”。这是其能够稳定、长期发展的主要原因。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继续探索和实现中国现代化方式的历史责任。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
“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成功实践更加完整
可见其历史意义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新启示?
林建华: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迄今为止,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14亿多人将步入现代化行列。这一规模相当于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这将彻底摧毁“现代化=西化”的神话,重新绘制全球现代化的版图。
这种重塑体现在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上。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把现代化作为“唯一标准”,试图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发展之中。t 模型。但中国的现代化却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方向,不是以资本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这不是物质文明的扩张,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这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不是对外扩张和掠夺,而是和平发展道路。比如,在脱贫攻坚中,我们用了八年时间,使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无法描述的;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提出“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这些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单选题”,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在维护自由的同时实现发展?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并不需要强有力的核心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长远目标,一届一届地努力,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科学规划指导。五年规划让发展有目标、有路径、有保障,避免盲目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有利的就业机会,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为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方向:促进共同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更加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成为国家、社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避免文明冲突。当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所进行的社会革命当然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历史意义。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武汉光谷广场地标性建筑“银河”雕塑灯火通明,象征着中国光谷独树一帜,闪耀世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热 摄)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走上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党高层对话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滴滴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讯》呐”指出
采访嘉宾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党委书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愿景,也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断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也是当今世界最困难的现代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独特、最美丽的一幕。
“十五”期间及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始终是而且必须是牢不可破的主题。二十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这一重要结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瓦解。
它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保持历史意识,充满历史信心,不断积累量变,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保持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遵循目标论和过程论的有机统一
”支撑支架“天梯”上让每一步都稳定实用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在实践中如何体现?
林建华:阶梯是一个层次模型。它可以将复杂的对象或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或步骤。每个尤格托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呈现出逐步向上、步步为营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与诚信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客观论和过程论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每一个“步骤”都设定了可行、可实现的目标和稳定、长期的路径。
来自一个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条“阶梯式”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1、时间尺度上的“阶梯式”走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2020年至2035年总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五年规划的每一个步骤分解为更具体的“小步骤”。从“一五”到“十四五”,70多年来,14个五年规划(方案)始终如一,风雨无阻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主题,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是目标规模层层升级。从解决吃饭问题和清洁问题开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现代化,每个阶段的目标都与当时的舆论国情密切相关,保持连续性,又有新的突破。比如,“十三五”时期聚焦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而“十五五”时期是连接“十四五”和2035年目标的主要环节。这是“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未来五年发展质量将直接决定2035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意义重大。
三是继续践行举措。这个“梯子”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强调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关心事项。以民生改善为例,从“一五”时期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温饱和基本医疗问题,到“六五”、“七五”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改善城镇住房条件;从“十五”到“十三五”,聚焦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近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促进共同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同步,扩大收入群体规模,促进男女平等。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公共服务。这些台阶就像“梯子”上的“支撑柱”,让每一步都稳定、实用。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计划,始终不变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成熟,本领丰富,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70多年来,它始终书写并将继续书写现代化的篇章。在当今党的政治发展史上,这是我国成人管理的光辉典范。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外国移植”的产物
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华文化,
顺应历史潮流的“内生创造”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看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国家走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哪些历史转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步一步的“阶梯”是什么样子的?特征?
林建华: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放在人类现代化这个更大的坐标系中来分析。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着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为核心,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以智能化、数字化的巨大速度推进,赋予现代化建设广度和深度。与过去不同。
但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化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状态。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三千多年巨变”下,从“师夷长技征服洋”的洋务运动,到试图通过制度改革实现现代化,都因社会基础的腐朽和外部环境的挤压而失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这是历史给出的深刻结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扫清了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五计划”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立足贫困、脱贫致富的国民经济。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冲破思想束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现代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突破,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这条道路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富有生命力。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坐标系中,中国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潜伏性、外源性和内源性发育的抽动。从被动探索到主动行动,从照搬模仿到自主创新,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多年的奋斗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方式不是“外传”的产物,而是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华文化、顺应历史潮流的“内生创造”。这是其能够稳定、长期发展的主要原因。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继续探索和实现中国现代化方式的历史责任。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
“一步一个脚印”发展的成功实践更加完整
可见其历史意义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新启示?
林建华: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迄今为止,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14亿多人将步入现代化行列。这一规模相当于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这将彻底摧毁“现代化=西化”的神话,重新绘制全球现代化的版图。
这种重塑体现在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上。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把现代化作为“唯一标准”,试图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发展之中。t 模型。但中国的现代化却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走的是社会主义方向,不是以资本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这不是物质文明的扩张,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这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不是对外扩张和掠夺,而是和平发展道路。比如,在脱贫攻坚中,我们用了八年时间,使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所无法描述的;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提出“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这些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单选题”,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如何在维护自由的同时实现发展?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并不需要强有力的核心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长远目标,一届一届地努力,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科学规划指导。五年规划让发展有目标、有路径、有保障,避免盲目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有利的就业机会,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为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现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方向:促进共同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更加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成为国家、社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避免文明冲突。当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所进行的社会革命当然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历史意义。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